
以色列与伊朗爆发冲突已进入第九天,美国对伊朗的态度经历了三次剧烈的波动。从特朗普最初高调喊话“伊朗必须无条件投降”,到他亲自批准对伊朗展开军事打击计划,再到如今突然决定推迟军事行动,仅采取制裁措施,对伊朗施加压力。这不禁让人疑惑,明明已摆出战争姿态的美国,为何会突然犹豫?究竟是谁在特朗普准备按下“攻击键”后,让他收手不前?
6月20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新一轮制裁名单,针对20个实体和5名个人实施制裁。这次制裁不仅锁定了伊朗国防工业相关人员,还涉及多家位于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公司,以及一名中国籍船长。美国方面指控这些目标“协助伊朗获取敏感设备”。从这一举动可以看出,美国不仅意图持续对伊朗施压,也试图有意遏制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彰显其全球战略的双重考量。
回到美国对伊朗态度的根本,实际上特朗普并不是真心想发动全面战争,至少他不愿承担战争所带来的巨大政治和经济风险。在其一贯策略中,施压和威胁是常态。特朗普多次公开表示不愿派兵中东,不愿卷入地面冲突,却又反复强调伊朗距离核武只差几周时间。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态背后,意图是放大伊朗威胁,制造紧迫感,然后以“和平调停者”的姿态介入冲突,从中谋取最大利益。
展开剩余63%然而,这一策略在当前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中似乎未能奏效。6月20日,伊斯兰革命卫队发动代号为“真实承诺3”的第十七轮攻击,使用弹道导弹和自杀式无人机直袭以色列重要城市海法和特拉维夫,防空警报频频响起。作为回应,以色列空军派出超过40架战机,对伊朗境内多处目标实施密集空袭。局势迅速恶化,外交渠道几乎关闭,中东地区瞬间陷入暴力的恶性循环。
正是在这种紧张局势下,伊朗外长与英国、法国、德国三国外长在日内瓦会晤,试图借助欧洲国家的影响力寻求危机缓和。然而,尽管西方三国表达了停止冲突的愿望,却对以色列发动的先发制人攻击保持沉默,只是一味要求伊朗停止报复。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不仅激怒了伊朗,也加剧了中东地区对西方国家公信力的质疑与反弹情绪。
当天,特朗普罕见公开表态:“如果两周内伊朗不恢复理智,美国将采取进一步行动。”但他同时强调“不希望以色列过度反应”,并表示“愿意支持有条件停火”。这种看似模糊实则经过精心设计的立场,既体现了对以色列的战略支持,又为美方争取了一个可控且有退路的谈判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惯用的“两周说”常被用作推迟或规避决策的缓冲时间,类似表述在俄乌冲突和国内税改议题中屡见不鲜,后来证明大多是拖延策略的幌子。但这次不同,中东战局已处于全面失控的边缘,特朗普面对的不是单纯可以恐吓的伊朗,而是一个已经进入战争状态、具备实质性打击能力的对手。尤其是德黑兰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准备工作已接近完成,一旦行动,将导致全球油价飙升,引发能源市场大震荡,最终美国本土也将承受严重后果。
综合来看,特朗普态度反复的背后,是他陷入了多重难题:一方面,美军虽强,但介入以伊冲突代价极高;另一方面,一旦逼急伊朗,霍尔木兹海峡的封锁几乎不可避免。因此,特朗普在对外展现强硬态度以稳定鹰派及盟友支持的同时,也竭力避免真正点燃战争的导火索。“两周冷静期”显然是他设下的缓冲机制和一个潜在的退路。然而,更深层的挑战在于,伊朗是否会利用这段时间展开反制?这将成为未来几周全球关注的焦点。
发布于:天津市广瑞网配资-靠谱的配资公司-股市股票配资-股票投资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