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舞台上的外交角力:巴以问题凸显美国孤立处境
9月19日,联合国大会会场内,145个国家的代表举起赞成牌,仅有美国、以色列等5国投下反对票。这场看似只是关于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能否通过视频方式参与联大会议的程序性表决,却意外成为国际社会态度的重要风向标。
美国此前拒绝向巴勒斯坦总统发放签证,试图阻止其声音在联合国舞台上传播。然而,曾经能轻易拉拢数十国支持的美方,如今却只剩下寥寥几个盟友。在巴以问题上,美国和以色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交孤立。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大使在发言中直接援引《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联合国特权和豁免公约》,明确指出美国的行为违反国际法。这一法律层面的精准反击,让美方难以辩驳。
安理会失灵,联大成为新战场
长期以来,联合国安理会的一票否决权被视作大国博弈的工具。9月12日,美国第六次否决了关于加沙停火的决议草案,导致安理会再次陷入瘫痪。这张否决票无异于给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开了绿灯——短短三天内,以军的战火便蔓延至六个国家。
然而,美国或许以为否决权能像往常一样终结讨论,但国际社会却找到了新的路径。当安理会被堵死,全球外交力量迅速转向联合国大会。联大没有否决权,每个国家一票平等,145:5的压倒性结果清晰展现了国际社会的共同立场。
展开剩余70%美方在投票后试图淡化失败,称这次表决是“误导性且不合时宜的宣传噱头”。但在145国的集体意志面前,这样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国际治理的天平正在悄然倾斜。
法律与外交的双重较量
耿爽大使的发言直指美国行为的非法性。他援引的两项公约——《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联合国特权和豁免公约》,恰恰是西方主导制定的国际规则。根据《联合国总部协定》,作为东道国,美国有义务允许成员国代表入境参会。拒绝巴勒斯坦官员签证,不仅损害了其作为规则制定者的信誉,更违背了主权平等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这场法律辩论背后,是外交理念的根本分歧。中国始终坚持国际法的权威性,反对双重标准;而美国则长期奉行“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实用主义策略。此次中方以西方制定的规则回击美方,使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以色列的内外交困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承认,该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孤立。这种孤立不仅来自外部,也源于国内的政治分裂。
以军在加沙的“基甸战车2”行动虽宣称打击了数百个目标,却未能消灭哈马斯,反而造成大量平民伤亡。2025年9月,以军在加沙南部发现6名以色列人质遗体,引发国内大规模抗议。反对党领袖亚伊尔·拉皮德直接将孤立归咎于内塔尼亚胡的政策,军方内部也传出对高层决策的批评声浪,甚至导致国防部长加兰特被解职。
经济层面同样危机四伏。以色列制造商协会警告,持续冲突可能引发“经济灾难”。旅游业收入锐减60%,高科技企业因国际制裁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
国际社会转向实际行动
国际社会对巴以问题的态度正从口头谴责转向实质性行动。《纽约宣言》获得142国支持,为和平提供了具体路线图。更值得注意的是各国的具体举措:
- 西班牙取消了一份价值8.25亿美元的对以军售合同;
- 德国暂停武器出口;
-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开始从以色列相关企业撤资。
超过50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召开联合峰会,共同谴责以色列。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传统盟友也相继承认巴勒斯坦国。目前,联合国三分之二的成员国已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9月22日,一场推动“两国方案”的高级别会议即将召开,预计将有更多国家加入这一行列。
这场外交博弈不仅揭示了美国影响力的衰退,也展现了国际社会在巴以问题上的新共识。
发布于:天津市广瑞网配资-靠谱的配资公司-股市股票配资-股票投资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